以‍举手之劳,给您本支宗亲可以被广大宗亲了解、联系的一个机会! 国有正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不忘始祖 --- 点击提交本支资料

己亥年鲁氏后裔祭祖大典在洛阳伊川县鲁沟村举行

726
发表时间:2019-04-12 16:18

微信图片_20190412155225.jpg4月4日上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会长鲁占盈,党支部书记鲁照建,副秘书长鲁振坡等一行,前往洛阳市伊川县鲁沟村参加“己亥年鲁氏后裔祭祖大典”。2.jpg

在祭祖大典开始之前,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会长鲁占盈和伊川县半坡镇党委副书记乔兴乐一起为“河南省鲁姓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揭牌。

3.jpg

4.jpg岁在己亥,二月二十九日,春和景明,惠风和畅。上午11许,来自省内各地的氏族人600余人齐聚伊川县鲁沟村鲁园,共祭同祖,慎终追远,传承忠孝精神。  

5.jpg

高奏鼓乐,鞭炮齐鸣。果食祭品,敬献陵前。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虔敬。表达着鲁氏子孙无论走多远都不忘报本反始的感恩之情,和溯本求源不忘告慰先祖的孝思精神。寻根谒祖、慎终追远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信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8.jpg

祭祖大典由鲁沟村监委会主任鲁万任主持。


伊川县鲁沟村党总支书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理事鲁红周宣读祭祖答谢词。他讲到,时值清明,春风和畅,鲁园家族,汇聚一堂,缅怀我们共同的先祖,寄托我们共同的愿望。此时此刻,我心情激动,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请允许我代表生活在先祖故土的鲁园子民,对从各地回家祭祖的宗亲们致以真诚的感谢!

9.jpg

鲁红周讲到,缅怀先祖是为了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先祖的美德。巡查各村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代代英贤的存在;布置家风家训馆,我们更为各村的发展感到骄傲。然而,我们在缅怀鲁家为国家利益已经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时候,我们在尊崇鲁家为国家振兴正在努力工作的革命干部的时候,我们在夸耀鲁家为祖国未来正在勤奋苦读的硕士博士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会忍不住激烈的跳动,因为,我们鲁园子孙从来不不缺少英贤者!


长辈们,同辈们,晚辈们,让我们记住这一年一次的清明祭扫仪式,并把它作为教育我们后代子孙的生动课堂,让他们时刻牢记:鲁园鲁氏一脉,一定要发扬先祖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爱岗敬业,多做奉献,争做光宗耀祖的优秀后代!

10.jpg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会长鲁占盈讲话。他讲到,伊川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没来之前就听说了很多出自鲁沟的名人和有志之士。祭祖,不仅是我们对先人的一种缅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的积极体现。今天我来到现场之后,感受到特别多的真情,特别多的感动,感谢乡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鲁氏亲人对姓氏文化的默默奉献。正是由于他们不辞辛苦,甘愿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鲁姓的优良文化更好的传播和传承,更应了那句话“天下鲁氏一家亲”。


鲁占盈讲到,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国精神。我们鲁氏在今后要做好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的工作,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鲁氏好儿女来报效祖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11.jpg

鲁山宗亲代表讲话。他代表鲁山的家人祝贺己亥年鲁氏后裔祭祖大典圆满成功。他讲到,我们要发扬孝道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祖先,感恩父母。我们要弘扬孝道文化,争做鲁家美好家庭。


汝州宗亲代表鲁生鑫讲话。他讲到,咱们鲁氏家族的先人是值得尊重,值得骄傲的,是很了不起的。他们艰苦创业,在六百多年前,由于闹饥荒,从山东渚浦县,一担两筐,讨荒要饭,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咱们现在鲁沟地灵人杰的这块宝地,安居乐业,辛勤耕种二百年后,由于家兴人旺,又有弟兄三个,在父母的带领下,从明朝万历年,迁往上鲁,为了种地方便,弟兄三个分别居住,就组成了上鲁村,兴鲁村和鲁张村。接着遍布了乐寨,西荒,骆门等好多个村庄。几百年来先人的好积德,好教养,代代相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令人羨慕的鲁氏子孙。

14.jpg

鲁氏子孙,整衣肃身。清香冉冉,躬身叩拜。追思先祖创业之精神,传承先祖忠孝之美德。

17.jpg

在拜祖大典期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党支部书记鲁照建向鲁沟村赠送《天下鲁氏一家亲》书法作品一幅。


据《鲁氏宗谱》记载:鲁姓,周公后裔,源自鲁国公室姬姓 ,是周朝王族支系之一。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19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2%。

19.jpg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向河南省鲁姓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赠送《周公旦》像


公元前2698年至公元前2599年,黄帝有熊氏,在今河南鲁山山下唯河鱼为食的生活,其以“鲁”字为氏族图腾,部落称鲁氏。史称古鲁国。同时孕育了鲁字和鲁氏!


公元前1122年秋冬,周武王四弟姬旦被分封到周原(今陕西河南)姬旦始称周公(公元前1122至公元前1116年在周公位6年)。都城鲁山,也呼鲁候,史称西鲁国。周公旦被后世敬尊为得姓“鲁氏始祖”。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251年,鲁为楚所败,子孙被迫迁居卞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


鲁国源于鲁山,鲁氏源于曲阜,鲁姓源于姬姓,姬姓源于黄帝。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考烈王灭掉。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18.jpg


鲁园鲁氏先人,祖居山东邹县(后改曲阜县)邵邹村,当时,正值洪武二年(1369年),由于地震塌陷,在家生活无措,携家带眷逃荒至河南登封西70里黑龙山之阳,落户安业,垦荒耕织,积资维生。于时,虽生活有恃而逝无茔域,故请堪舆师特选牛眠之地在村东北隅安茔置厝。明万历(1573-1619)年初,因斯地窄狭,加之人口的不断发展,生活和住房所需不能满足要求。所以,从第十二代起,有六户迁至汝州西四十五里玉泉山前,立院落居,取名“六户村”,后改名为“上鲁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发展,先后又迁到九个村庄(即汝州市下鲁村、鲁张村、夏店村、丁庄村、乐寨村、西荒村、新庄村和汝阳县的小店镇各村、王坪镇各村)落居,人口达16000口之多,辈分有三十一代玄孙奉祀及今,享有六百五二十年的历史。


公元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六日清明节所续家谱如下:“书中文清、福禄振京、焕然光华、万世公卿”。


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強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祭祖,我们可以向在外的游子传递思乡之情,增强族人之间的亲情纽带。通过祭祖,我们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家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继承和传递良好家风、家训,将为创造幸福家庭,实现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构造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活动期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理事鲁汉、鲁大豪等也共同参加了祭祖活动。(本篇图文由印象河南网采编部创作/版权所有)


分享到: